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于金融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金融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改革三项任务,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构建,金融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中国人民银行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并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央行强化了金融风险监测分析,稳妥处置各类金融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职能,加大力度防控各种风险,推出了一系列监管强化与服务优化措施,进一步治理资金空转和监管套利等金融乱象,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货币环境,推动了实体经济高效、平稳发展。
1、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
2017年7月份,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宣布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2017年11月份,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作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关事项,统筹协调金融监管重大事项,协调金融政策与相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近期工作要点,强调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提高统筹防范风险能力,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钱箐旎)
2、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2017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与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展开战略合作,在参与分享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有效发挥“鲶鱼效应”,丰富国内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通过引资、引智、引制,深化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升了行业整体管理效率和业务创新能力。
截至2017年11月末,我国共有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10家,含外资法人银行39家、外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7家、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31家以及外国银行分行123家,另有100多家银行业法人机构含有外资成分。
外资保险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17年10月末,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57家外资保险机构,包括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钱箐旎)
3、出重拳治乱象
为遏制市场乱象和案件高发势头,2017年中国银监会专门安排部署“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以及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和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行业廉洁风险等十个方面的市场乱象专项治理。
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10个月,银监会系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617件,处罚银行金融机构1486家,罚款合计5.92亿元,没收违法所得0.75亿元,罚没合计6.67亿元;处罚责任人1096人,罚款金额2440万元,取消130人一定期限直至终身的董事、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禁止49人一定期限直至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除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机构处罚和追责以外,银监会也督促银行业实行内部问责和处罚制度,全国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内部问责处理分支机构2687个、人员16.7万人次,依法向司法机关移交252人。
经过整治,市场乱象频发高发势头得到遏制。截至2017年10月底,银行业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分别比年初减少3.4万亿元和1.4万亿元。理财产品规模增速降至4.7%,比2016年同期下降26.5个百分点。同业理财2017年已累计净减少2.7万亿元。委托贷款2017年以来同比少增8961亿元,特定目的载体投资2017年以来同比少增5.1万亿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彭 江)
4、互联网金融加速合规步伐
2017年,是互联网金融加速合规步伐的一年。这一年,互联网金融监管环境日益趋严,“一行三会”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密集发布了一系列监管政策。
2017年初,《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相继发布,加上2016年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贷行业“1+3”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2017年12月8日《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出台,政策不仅对下一步整改验收工作作出了详细计划,明确了验收标准和具体整改及备案时间表,而且还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前、最迟6月末之前全部完成辖内主要网贷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
随着监管节奏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渐趋规范有序。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减少,但同时交易规模放大。据网贷之家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1月份,全国网贷成交量为2278.43亿元,环比10月份上升了4.33%,贷款余额增加至12007.45亿元,环比上升2.95%,正常运营平台为1954家,环比减少21家,累计停业问题平台4008家。
值得一提的是,暴力催收频现的“现金贷”业务也在2017年12月1日纳入监管。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网络小额贷款的清理整顿工作全面展开。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彭 江)
5、普惠金融机制进一步完善
2017年,普惠金融机制进一步完善。3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5月份,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明确了普惠金融事业部的“五专”经营机制,即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统计核算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并要求大型商业银行2017年内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
8月份,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小额信贷有关政策要点,即“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子源)
6、公司治理改革深入推进
2017年,《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强调商业银行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责任,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事关存款人权益、事关国家金融安全稳定。中国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管理体系,切实防范战略风险。例如,保险公司要健全“三会一层”的治理体系,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与权利,完善治理架构;保险公司要加强股东管理,加强与股东的沟通,通过董事会、股东会等方式把监管理念、监管要求和监管导向传递给股东,确保股东理解和落实监管的各项规定。
同时,监管层还对金融机构可能产生的“关联交易”加大监管力度,要求金融机构健全关联交易的相关制度,明确董事会、管理层的权限范围,确保关联交易风险可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子源)
7、社会融资结构优化
2017年,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升,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2万亿元,同比多增3281亿元,较上月增加4568亿元,环比、同比都实现大幅增长。分结构看,截至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73.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持续高于全年12%的增长目标。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8.4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企业债券余额为18.34万亿元,同比增长1.6%;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6.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7%。
从结构上看,尽管企业债券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比重有所回调,但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有所提高,反映出社会融资结构不断优化,直接融资依然处于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来自中国证监会的信息也佐证了直接融资质量不断提升的事实:2017年新股发行已审结企业数量达历史最好水平。核准发行企业数量也超过2010年全年347家的历史最高水平。IPO家数和融资规模均居同期全球前列。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优化再融资品种结构,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引导再融资市场回归理性。可转债、优先股、配股等支持品种已经实现“即报即审、审过即发”。2016年至2017年10月底,共有584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融资规模1.5万亿元。2016年至2017年10月底,新上市605家上市公司中有高新技术企业495家,占比达到82%。这些企业研发投入大,技术领先,很多属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依靠创新发展实现内生增长,为提供经济发展新动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8、A股纳入MSCI指数
2017年6月份,A股成功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是A股第四次迎MSCI“大考”。据悉,MSCI计划初始纳入222只大盘A股,基于5%的纳入因子,这些A股约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0.73%的权重。MSCI指数体系是全球职业投资人和管理人最多采用的基准指数体系之一,指数的“生产者”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英文简称MSCI)是美国知名指数编制公司,提供包括股权、固定资产、对冲基金、股票市场等类别资产的指数。据市场研究机构估算,截至目前,全球约10万亿美元资产以MSCI指数为基准。
早在2013年,A股就已入选MSCI“潜在升级市场观察名单”。在近几年冲关MSCI过程中,国内监管部门、投资者、上市公司等各方有针对性地不断加以改进,取得了明显进步。回顾A股进军MSCI指数系列的历程,可以看到监管层为加入MSCI在制度改革和股市流通性改善等方面不断发力。
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规划,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将自2018年6月份开始。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有关人士表示,从配置时间看,海外资金并非立刻注入,正式实施时间分2018年5月份和2018年8月份,但MSCI并未排除调整为一次性实施的可能性。从短期看,利好消息可改善市场风格。从长期看,海外投资者对A股的参与度会进一步提升,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比例会进一步上升,A股未来的投资风格预计将逐步理性化。MSCI新兴市场指数带来的不仅仅是海外增量资金的变化,还将为A股上市公司和普通投资者发出“红包”,也将利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9、证监会发审委IPO审核趋严
2017年11月20日,在运行一个多月后,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63名委员举行了集体履职仪式。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证监会党委已经决定成立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实行全方位评价。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新一届发审委更关注企业IPO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及财务报表是否属实,可以对发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以及舞弊现象起到监督作用,严防IPO病从口入。
截至2017年10月底,IPO审核未通过率(包括终止审查和被否决)约为29%,通过终止和否决一批不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净化市场环境,震慑违法违规行为。新一届发审委成立后,尤其是2017年11月8日,证监会披露了新一期发审委IPO审核结果。在6家上会审核的拟IPO企业中,仅有1家企业成功过会,通过率仅为16.67%,其他5家企业申请均被否决。
10、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扩大
沪港通平稳运行3周年、深港通成功开闸1周年……2017年,证券交易所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扩大,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拓宽,资本市场国际化取得显著成效。
沪港通自2014年11月17日顺利开通3年来,总成交金额达6.05万亿元,日均成交额87.19亿元。截至2017年11月16日,北向沪股通标的576只,合计市值达27.61万亿元,占上交所A股总市值的82%;南向港股通标的308只,合计市值23.23万亿元,占港交所主板总市值的84%。
2017年12月5日是深港通开闸1周年的日子。截至2017年12月4日下午收盘,深港通运行1周年成效显著,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累计交易金额已达1.29万亿元。其中,深股通交易金额8821.41亿元,港股通交易金额4126.35亿元。深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15.41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73.77亿元,增幅379%,港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4.54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38.4亿元,增幅746%。深股通和港股通日均额度使用占比分别为5.25%和5.58%。(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